09 8月 2016

{Essay} 給二十幾歲的你


算來算去,我在高中任職不足四年時間就離開了教育業。不過當時與任教班的學生年齡只差了十歲左右(害我一直要裝老),因此即便離開學校了,仍常與一些人保持聯絡。在我感覺裡,偶爾還會稱我「老師」的他們,其實不再像學生,而像自己的手足或同輩朋友;當他們把手機裡戀愛對象的照片拿出來給我「鑑定」,侃侃談著自己想像的職業規劃、生活上的快樂或迷惘時,我也常有一種照著鏡子、見證二十幾歲自己的感覺。

那個二十幾歲、初入社會的自己,其實是我非常喜歡的樣子。感覺自己在大學與研究所蓄積的成長能量,全都綻放了出來。積極,富衝勁,充滿理想與熱情,做著很多夢,整天想著旅行。相信自己能改變社會,能帶給他人好的影響,經濟穩定,目標明確... 簡言之就是一個想做什麼憑著努力都能得到,同時正能量爆棚的狀態。

大概是當時過得相對順遂,於是三十歲後不同階段的壓力和不愉快,反倒讓我腳步異常顛簸。如果三十歲的自己是外放的,三十歲後的自己絕對是在學習收斂。然而那個正能量爆棚的自我,其實還在,還沒被時間消磨精光(希望永遠不會),甚至她還不時給現在的我一些提醒與借鏡,要我記得年輕時的教訓。如今,我想把她的提醒寫下來。

1. 世界並不繞著你轉

進入社會時,那些青春期或學校時期的主角情結與公主病可以斷開魂結了。有時候你會是主角,有時候則是別人。也有些時候你們都只是戴著面具跑龍套的,沒有舞臺,由不得自己。事實是,你並不「擁有」這個世界,無法控制這個世界。它並不在乎(或者說並不負責)你的心情、快樂或成敗。不要太戲劇化,自我膨脹。It's not always about YOU.

2. 不再過度擔憂外表

外表確實可以影響很多事,最直接的就是影響自信。但從青春時期便開始擔憂的外表與身材,究竟要到什麼時候才有止盡?什麼時候才能停止這類擔憂、停止浪費時間在擔憂上?什麼時候你才會說,「對,我喜歡我自己的模樣,儘管我永遠不會是版上公認的正妹」?

二十幾歲的我發現,當你意圖挑剔時怎樣都挑不完。你會被「不夠」的心態綁架:不夠漂亮、不夠白、不夠性感、皮膚不夠好、笑容不夠可愛...。放下這種「不夠」的心態吧,正式從擔憂中解脫吧。改把專注力放在你可以改變的事情上。

(Ps. 若想透過整形改變外貌我持開放態度。只是整形看來像「解決辦法」,實際上反映的可能依然是「不夠」的狀態。)

3. 好好對付自己的黑暗面

你的黑暗面是什麼?是什麼阻礙了你的完整性、破壞你平靜的感受?你太膽小嗎?總是不敢發出自己的意見。你有被害妄想嗎?只要受了傷都是 they 的錯。總是說謊?嫉妒成性?見不得人好?物質至上?勢利眼?自我中心?自私?過度依賴?好好面對那些只有自己知道、羞於示人的黑暗面,因為在我的經驗裡,它會持續左右一個人的幸福感與和諧感。

「對付」並非是要「消滅」或「消毒」,把本來屬於自己內在的一塊東西徹底切割掉了聽起來並不對勁。黑暗面有時只是各種負面情緒,有時則屬於自我防衛機制,有助於抵禦痛苦。對付的意思,是想方法與它和平共處。

4. 耕耘自信

不可否認一開始自信多半來自於外在的成功經驗,與他人眼光有關。只要他人覺得你好棒棒,不論是因為外表、實質成就、經濟狀況、打扮、個性特質,你也很容易覺得我還真不賴。但是隨著對世界的認識越充足,你越會發現,任何依賴外界給予的事物終會有破滅的一天;而依賴他人評價以獲得自信,就是把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裡甩來甩去的意思。最根本的還是要從內在肯定自我(更清楚地說是要肯定自我價值)。這會需要很多調整與努力,尤其在自己可能過得不如意的時候。

此外,也隨著自己對「自信」的認識趨廣,你會發現:自信不只是「自我感覺良好」,也會「讓他人感覺良好」,因為與有自信的人相處起來很舒服。他在關係裡有一種游刃,不急著被接納,不急著討好。他很有彈性,不因被拒絕而惱怒,因意見不同而受傷。他不任意貶低外人藉此抬高自己。他不怕顯露脆弱,也無須氣燄高張。他省去很多心理戲(有很多心理戲的人可以再把 1 讀一次)。他能自給自足。

5. 好的關係需要經營

青春時認識的朋友因成長速率不同,到了二十幾歲時恐怕有的早已分道揚鑣。有共同話題且相處得來的,只剩下十根手指數得出來。原以為工作上可以認識很多人,與職場同事成為朋友,不久後又明白,無論哪個圈子都是小圈子,與你處得來的大概還是那幾個。(等到了三十幾歲,各自經歷著婚姻、生小孩,朋友圈會再限縮。)

有心力的話,好好經營與身邊朋友的關係,友情不求多,但求真誠、互相尊重、深刻。經營的意思不光是在 FB 按讚聯繫,偶爾要更主動一點,遠離鍵盤,面對面聊聊生活與想法,有實質的視線交流與具體陪伴。你不知道好的緣份可以在身邊留多久。

換個角度說,慢慢與對你不好的人保持距離,有必要的話向他道別。習慣酸你人的人,有意無意打擊你、與你較勁的人。這不只指朋友,還包括情人甚或家人。如果搞到最後能與你講話的只剩一兩個,你可能需要從自己的興趣再拓展一下生活圈,或想一下問題是不是出在自己。

(Ps. 或許有人會質疑怎麼可以「與家人保持距離」甚至「遠離家人」,我只能說無法理解這種選擇的人大概從小過得很幸福,沒有過痛苦的家庭經驗,或家庭問題沒有困擾到必須有形無形的逃離以免自己跟著毀滅。當然,我這樣說是因為看到比較極端的例子;而且持平而論,我也相信無論如何待人處世要留點餘地。)

6. 看起來很好 vs. 想要或需要 vs. 適合自己

有個英文片語叫 keep up with the Joneses(意思是「和鄰居相比,物質條件不落人後」),我發覺當下網路世代裡,當所有社群空間幾乎都成為自我形象的展示場域時,這種不落人後的氣氛再次突顯。以前沒有網路,頂多看看鄰居的好房好車,現在網路是開放的,誘惑與幻想更多了。追求「看上去美好」的狀態無非是想「讓別人認為自己也很好」,這並沒有什麼錯,但如果生活的目標流於追逐表面形象,這會是自己的損失,你會陷入虛妄或重視面子大過裡子的陷阱,到頭來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了誰而活。別讓形象追逐成為你的心魔。

二十幾歲的自己,要學習區別什麼是看起來很好、什麼是真實處境。什麼是你想要的與你需要的,什麼又是適合自己的。思考人生目標時應當這樣想,考慮工作時也當這樣想,找對象時更要這樣想。有的時候你可能無法全拿。無法全拿時也別太沮喪,只要記得,世上還有許多人根本不存有考慮這些事情的空閒。這樣你就會明白,當你「有時間煩惱」,其實也表示自己已經擁有了很多福氣。

(Ps. 喔對了,感覺自己即將衝動購物時,也可以輪流在心中複誦,直到你看見螢幕上的游標把它移入「下次再買」的欄位裡。祝成功。)

二十幾歲,是「活出真我」的時期... 去活吧。







沒有留言:

Back More Home